是运动员,也是准研究生

期次:第29期    作者:融媒体中心  徐希瑞   查看:0

  “推免”“已过初试”“拟录取”,随着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的开展,我校体育教学部传来捷报,多名校队队员成绩优异五人推免,十余人已过初试,被北京大学、山东大学、重庆大学等诸多优秀院校录取,专业课成绩优异体育赛事奖项也收获颇丰。近年来考研难度层层加码,作为校队队员,体育运动给他们带来了怎样的力量?

永不褪色的体育精神

在众多考研上岸的学子当中,校男子篮球队的郝琪是唯一一个选择报考体育专业的。高中时期,文化课成绩还不错的他被教练员推荐继续攻读理工科,最终考入了我校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或许是因为不愿放下心中的热爱,进入大学后他毅然加入了校男子篮球队。

“大一刚开学两个月,我的韧带就断了,当时去医院拍核磁共振,医生说以后可能打不了球了。”现在的郝琪能够云淡风轻地说出那段经历,但在当时,巨大的心理落差比刻骨的疼痛更难以承受。休学一年,康复后的郝琪还是选择回到篮球场。“大学就这一次,还能打就接着打呗。”伤病带来的教训也让他意识到,一味地坚持还不够,系统化的体育知识学习也同样重要。带着系统化知识重回赛场的他参加了去年的第25届CUBAL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基层赛(山东赛区),校队赢得了二级联赛(阳光组)的二等奖。

在郝琪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篮球精神”不止于篮球,也是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让他在学习过程中也受益匪浅,成功上岸。

是队友,更是战友

比起同班同学,队员们更愿意与同队的队友交流。几十分钟的比赛拼到最后,往往体力已经耗空,只剩下自身的毅力和身边的队友在坚持。胶着的赛况,巨大的压力,锤炼出来铁一般的战友关系,比一般的同学更“铁”。

日常的训练中,他们彼此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交流动作要领,也询问考研信息,多数队员们的考研资讯都来自队里的前辈,传授考研经验毫无保留。或许是因为彼此惺惺相惜,但更多的是因为队伍一直以来的传承默契:自己走过的路很艰难,所以希望你少走弯路。

或许不懂专业课,但一定懂你

“刀子嘴,豆腐心。”是队员们对教练的共同评价。对于去年的省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队员鞠梵回忆道:“当时场上的情况有些胶着,自己状态也不是很好,一旁的教练情绪也很激动。”即便如此,回到场下,教练依然笑着说打得不错。及时给予正面反馈,从不把负面情绪传递给队员。“顶住压力往前看”让队员们迅速找回状态,经过五天鏖战,我校代表队斩获男子团体冠军、混合双打冠军和团体总分一等奖等多项好成绩,创历史最佳纪录。

平时,兵乓球队教练崔小贝每两周就会找队员谈话,了解近期学习和训练的相关情况。考研最紧张的时候,教练也适当调整了队员们的训练时间,让大家的精力放在考研复习上。平时训练对考研的学生也大开绿灯,无论谁请假缺席训练都不需要理由。“我们教练总喜欢说,好好学习,不然打断你的腿!但她从来也没动过手。”鞠梵笑着说。

特别是郝琪,在准备论文时,刘洋老师亲自指导,给予了很多修改意见。大多数教练员在学生的专业课方向上可能难有见解,但在人文关怀和情绪价值上,他们永远都是筑路者和引路人,比起解题思路,一两句认可的话有时也蕴含着蓬勃动力。

“体育大思政”的探索之路

体育教学部党总支书记尚金钊提到,运动对大脑的影响,远超想象。体育活动能刺激大脑释放各种神经化学物质,如内啡肽和多巴胺,能增强学习和记忆能力。规律的身体活动还能促进海马体的生长,这是大脑中与学习和记忆密切相关的区域。校队队员的考研成果,也佐证了“以体育智”的科学性。“以体育德、以体育心、以体育智”的三位一体育人体系,深化体教融合,帮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健全人格,锻炼意志,促进学习,全面发展。

近年来,我校体育教学部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教师目标。不断探索体教融合,在“五育并举,体育先行”的理念下,积极构建“以体育德、以体育心、以体育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举办校内各项体育赛事;打造体育文化品牌;组建志愿服务队,体育支教,以体育人。不只追求“单点突破”,更让成果“全面开花”。三个教研室,数十项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三十多位教师以“项群理论”为基点,形成了各个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不同的课程内容与教学过程只为达成一个目标:让学生更多地走近体育,让学生更好地步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