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凝心聚力 励精图治 攻坚克难 全面开创新时期学校工作新局面

——校长靳奉祥在学校2018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删减版)

期次:第3期       查看:47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总结2017年工作,并就2018年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
  一、2017年工作回顾
  2017年,是学校“十三五”发展和教育综合改革的攻坚之年。一年来,学校党委、行政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员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内涵建设,深入推进改革,各项事业取得新发展新成绩。
  (一)重要工作和主要成绩
  一是教学中心地位更加凸显。投入专业建设、实习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条件提升等专项经费9170万元,较往年增长3倍。本专科招生首次突破7000人,继续教育招生规模同比增幅均超70%。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8项,建筑城规学院仝辉教授主持项目获特等奖。
  二是人才培养质量取得新成绩。“绿色建筑与建筑工业化创新实践中心”获批省属本科院校首个国家产教融合项目,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国家级平台的突破。生源质量和学生毕业率显著提升,专业英语四、八级一次性通过率分别高出全国平均通过率16和26个百分点。学生参加科技文化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929项,首获省级“挑战杯”竞赛“优胜杯”,获国赛三等奖3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24项。商学院冯宇老师带领伺拽客棒球队蝉联全国大学生棒球联赛总冠军。体育部所俊悟老师指导的兵乓球队获中国乒联高校联赛男子团体第一名。信电学院张辉老师指导的国学社被评为“全国优秀大学生国学社团”。
  三是学位点建设取得新突破。组织申报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入选山东省A类立项建设单位,列申报高校第3位。获批硕士研究生推免高校资格,实现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全覆盖。
  四是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6个学科进入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前70%,建筑学、城乡规划、土木工程学科进入前40%,数量和水平分别位列省属高校第10和第12名。土木结构防灾减灾协同创新中心获批省第二批协同创新中心,绿色建筑协同创新中心获连续支持。
  五是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新提升。全年科研经费达1.09亿元。环境学院武道吉、土木学院赵考重、热能学院田贯三教授和机电学院姬帅博士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子课题)。环境学院张志斌教授主持的项目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土木学院王军博士主持的项目成果荣获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成果一等奖。商学院陈健副教授论文获省社科一等奖。机电学院陈继文副教授获省机械工业创新大赛特等奖,被授予“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设计院完成项目成果获国家级奖励3项。
  六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再有新增量。新增千人计划、长江学者、泰山学者、省首批外专双百专家等高层次人才5人。土木学院赵兴权教授获批省引进顶尖人才“一事一议”项目。土木学院张鑫教授创新团队获教育部创新团队滚动支持。
  七是管理创新推出新举措。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强化顶层设计,新制定或修订规章制度33项,落地改革措施98项。坚持“一院一策”,完成建筑城规、管理、外国语3个试点学院扩大办学自主权实施方案的论证工作。
  八是运行保障能力得到新提升。积极筹措和调配专项资金,保障了一流学科、人才建设、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等重点工作投入。建成启用绿色建筑综合实验楼,开工建设产教融合项目及教学实验综合楼二期。引入三大电信运营商投资1500万元共建校园网,启用国内高校首个拥有两个集装箱的云计算数据中心,推广OA移动服务,开发服务应用40余项。
  九是民生建设取得新进展。坚持“师生关注无小事”,投入专项经费,改善了教工就餐环境,解决了学生宿舍洗浴、考研专座等问题。强化环保责任落实,密切沟通相关各方,发挥基层组织作用,顺利完成新校区和教工宿舍区的集中供暖改造工作。
  十是党建和思政工作得到新加强。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强化干部日常管理,依托灯塔在线,创新学习形式,强化党员干部教育培养,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召开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出台了有关配套文件。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和青年学习社,学思践悟成效明显。
  (二)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一是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修订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获批国家发改委“绿色建筑与建筑工业化创新实践中心”建设立项。召开第六次教学工作会议,出台《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实施意见》等文件。开展名校工程16个重点建设专业、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自评自查。初步建成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新增网络在线开放课程15门,遴选校级教学成果奖3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8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督导检查,举办教师讲课比赛等活动,教学工作平稳有序运行。注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组织举办全省交通设计大赛等活动,获评省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13篇。
  二是研究生教育再上新台阶。加强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运行管理,召开指导委会议,规范博士生培养过程,首名博士研究生顺利毕业。新增测绘科学与技术硕士授权一级学科、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类别。与澳洲迪肯大学签订博士联合培养协议并招生。完成学位点自我评估中期诊断及同行专家进校评估。新增硕导111人、博导9人。招录博士生12人、硕士生720人。获批省级优质课程、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1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优秀科技创新和实践成果奖9项,获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
  三是开放办学和继续教育快速发展。依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派出55名学生赴美英澳新等国高校学习,5名优秀本科生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出国交流。申报国家公派及省公派出国留学项目,派出各类公派出国留学人员25人。留学生规模达110人。加强与港澳台高校交流合作,开展了广泛的校际互访和师生访学。举办国际供暖通风及空调学术会议、第八届欧盟水与废水处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全国建筑高校书记校长论坛、全国建筑节能技术高峰论坛、全国城市建筑文化论坛、泰山学术论坛等高层次会议,提升了学校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加强校友工作,举行校友理事会、企业家俱乐部会议,编印《沃土》,成立校友双创中心,增进了校友与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开拓继续教育市场,函授教育和培训规模同比大幅增长,实现经济效益1100余万元。
  四是招生就业保持良好势头。2017年,学校招录本专科生7020人,录取分数和位次较往年均有较大程度提高。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4.6%,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新增两个校企合作办学项目,创业学院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获批“济南市首批创业创新活动服务机构”。依托创业园,成功获批和搭建“国家级众创空间”、“山东省众创空间”、“济南市泉城众创空间”等人才培养平台。
  五是办学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新增教学科研用房2.25万平米,增设考研专座2100个,改善了办学基础条件。丰富图书馆馆藏,引入论文检测系统,开通EI和部分SCI查收查引服务,文献检索和图书借阅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完成档案馆新馆搬迁,严格归档立卷,档案编研利用取得良好成效。首次编纂《山东建筑大学年鉴》。加强实习实训教学,新增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84个,新设立开放实验项目210项。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创新实施购买实践教学服务,获批国家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基地。
  (三)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一是学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强化学科龙头地位,统筹投入学科专业、平台和人才等建设经费6000余万元。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组织专家论证并制定建筑学“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加强学科基地建设,8个平台获批“十三五”高校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科研究平台,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科研基地完成年度考核、绩效评价、验收和运行评估。
  二是科研工作取得新进展。制定出台《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7个文件,进一步理顺并规范了科研管理体制和制度体系。获批各类科技计划、国际合作和政府委托科研项目161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15项、国家社科基金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获科技奖励33项,其中省部级奖励12项,授权发明专利132件。强化学报学术阵地作用,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创历史新高,位居全国建筑工程类高校学报前列和省属理工类高校学报之首,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期刊。
  三是社会服务取得新成效。深入推进科技扶贫,对接菏泽3县5镇开展科技服务。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项目14个,建立实习实训、教学实践、就业创业基地40余个。其中,与青岛蓝谷企业合作建立绿色建筑研究院及产业创新示范基地,与山东省地震局、济南炼油厂、济南高新区、泰华智慧集团等10余家单位签订全面合作协议。设计院积极开拓市场,中标多项省市大型规划设计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人才队伍建设和人事管理不断推进
  一是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取得新进展。依托赵兴权教授“一事一议”项目,聘任长江学者李小军、国家突贡专家陈国兴为特聘教授。依托长江学者、信电学院刘晓平教授团队,引进优秀青年学者王焕清为特聘教授。查隆教授入选省首批外专双百计划专家,王晓临、李安桂教授获评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宿斌教授通过泰山学者特聘专家考核。交通学院任瑞波教授获批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设计院张原、王总辉获评山东省勘察设计大师。举办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在省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选拔资助14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公派留学英语培训,17名教师公派出国研修。
  二是人事管理服务进一步加强。新招聘海内外博士34名,辅导员11名,新评聘正高级职称17人,副高级职称74人。构建人事管理新体系,建立绩效导向激励约束新机制,严格考勤考核,论证修订了薪酬分配方案。多方调研,深入摸底,充分论证,基本完成专业技术人员首聘期满考核的准备工作。规范人事档案管理,完成省人社厅执法检查和社保稽核工作。执行上级有关文件,及时调整教工工资,兑现了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
  (五)内部运行和服务保障规范高效
  一是资金资产管理更加规范。加强财务预算和收支管理,严控行政性支出。全年争取中央及省各类财政专项资金1.36亿元。强化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及经济运行进行全面审计,审计金额9.6亿元,节约资金1088万元。顺利完成省资产审计和内控审计整改。修订资产管理制度,规范验收处置程序,管理效益稳步提高。妥善做好所辖区域的拆违拆临工作。依法依规开展政采,全年实现采购额1.75亿元。顺利完成校办产业注销转让,扎实推进房改售房工作。
  二是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实现校内楼宇物业社会化服务全覆盖。完善智能控电系统的管理运行,实施部分楼宇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完成新校区燃煤锅炉拆除和供暖改造工作。实施“明厨亮灶”工程,规范食品安全监管流程,雅苑餐厅首批获评“山东省高校示范餐厅”。提高和平校区服务水平,水电暖等保障工作运行平稳。幼儿园荣获“历下区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师生医保、健康查体和卫生防疫取得良好成效。
  (六)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
  一是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全面落实。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召开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出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等配套文件,将中央、省委的要求落实落细。认真落实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保落实,全年召开党委会35次、校长办公会31次、校长专题会33次,推动了学校重点工作的落实。
  二是政治理论学习深入扎实。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年组织校院两级党委中心组学习15次。组织师生收看党的十九大开幕会盛况,组织校外专家、学校党委成员及二级党组织书记、副书记面向师生集中宣讲十九大精神50余场次,确保十九大精神宣讲全覆盖。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获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三等奖3项。强化舆论引导,规范网站和媒体平台监管,出版校报25期,发布网络新闻1635条,“建大官微”推送335条。
  三是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依托“灯塔——党建在线”,严格党员教育管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更加常态化制度化,形成材料学院党委“三联三进”、计算机学院党委“E帆导航”、理学院党委“师说讲坛”等党员活动品牌。顺利完成干部考核、“一报告两评议”、省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推荐考察等工作。多渠道培养干部,3人挂职“第一书记”,2人挂职副县长,7人在国家和省市厅局挂职。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突破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热能学院党委项目入选省高校基层党建典型案例,机电学院党委项目获全省高校基层组织创新一等奖。严格党员发展程序,加强思想入党教育,发展党员724名。
  四是学生教育管理不断加强。强化思想引领,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日趋完善。成立学生新媒体传播中心和事务与发展中心。严格课堂管理,严肃考风考纪,搭建学困帮扶体系,帮助“学困生”1944人,学风稳步改进。实施精准资助,获评全国资困助学工作百佳单位。加强公寓管理,获高校学生公寓工作创新成果一等奖。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举办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法学院盛红梅、管理学院张之稳同志分获山东高校十佳和优秀辅导员。
  五是党风廉政建设扎实推进。结合有关文件及党风廉政责任书要求,对二级单位党组织及班子成员进行了党风廉政责任制考核,进一步夯实了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践行四种形态,加强关键环节的教育监管,通过面对面廉政调研,提高了日常监督的针对性。畅通信访渠道,及时受理和处置师生合理诉求。抓好“三重一大”事项监督,驰而不息纠正“四风”,有效预防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六是平安校园建设取得新成效。强化安全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和一岗双责制,安全管理责任体系日趋完善。创新安全教育形式,开设安全微课和微信公众号。立足管控防范,维护了十九大等重要节点的和谐稳定。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完成竹三、梅四学生公寓消防改造和校园视频监控二期工程,开展车辆停放专项整治,消防、交通和治安秩序进一步好转。
  七是统战、群团、离退休工作取得新进展。加强对民主党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4人当选省政协委员,刘甦教授、艺术学院李成教授分别当选省、市政协常委。深入推进党外人士参政议政,成立欧美同学会。加强师德建设,举行师德标兵和优秀教师评选表彰活动。举办职工系列文体活动,学校获评全国厂(校)务公开先进单位、全省总工会模范职工之家。推进共青团改革,召开第七次学代会和第一次研代会,校团委荣获省红旗团委。推进亲情服务和文化养老,主动为离退休老同志服务帮困,离退休人员心系学校发展,发挥了应有作用。
  同志们,过去一年,学校各项事业整体推进、快速发展,内涵建设成绩显著。这得益于历届老领导、老同志打下的良好基础,得益于各级领导班子、广大干部的真抓实干,得益于全校教职员工的辛勤付出,得益于社会各界、校友校董的关心支持,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向历届老领导、离退休老同志和全校师生、广大校友校董,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当前,学校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问题和瓶颈:一是党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仍需进一步发挥;二是干部的战略思维和前瞻视野还不足,思想观念解放还不够,内部管理体系化规范化水平不高,某些重点领域改革推进缓慢;三是人才优先战略亟待强化,高层次人才缺乏,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发展需求,学科“有山无峰”、创新成果增量偏少水平不高;四是办学经费依然紧张,重点建设投入不足,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亟待优化,教职工薪酬待遇需要改善。
  同志们,面对问题和差距,我们不能强调任何客观原因。正如省委书记刘家义同志分析山东现状所讲,山东建筑大学面临的挑战也是“标兵渐行渐远,追兵越来越近”,发展形势和竞争态势逼人,我们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不可否认,学校近年来发展成绩喜人、进步也很快,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孤芳自赏,也没有任何理由自暴自弃,更没有任何理由自怨自艾、自说自话。面对机遇,迎接挑战,我们没有退路,唯有破釜沉舟,凝心聚力,勇于担当,憋足气、卯足劲,励精图治,奋起直追。我们要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昂扬斗志,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以只争朝夕、发愤图强的志气,披荆斩棘,奋力向强。我们要更新观念、转变作风,自觉践行、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提高贡献度,为学校发展担责出力。我们要突出优势、补齐短板、强化特色,力争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同志们,直面困难是一种政治勇气,正视差距是一种责任担当。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用更高质量的发展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要用更坚定更深入的改革来破解。我们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更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我们要不忘初心再出发,艰苦奋斗再创业,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推动学校各项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二、2018年工作思路
  2018年,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落实学校“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十三五”规划目标,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为重要契机,以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验收等重点工作为牵引,以名校工程等内涵建设为主线,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特别是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点面结合,稳中求进,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技创新实力、管理运行水平和师生幸福指数,奋力开创学校改革发展新局面。
  (一)坚持以重点工作为牵引,推进学校发展实现新跨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经过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党委研究确定了2018年10项重点工作,坚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坚持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坚持靶向发力、破题起势,通过牵“牛鼻子”、碰“硬骨头”、打“组合拳”,真正实现以点带面、跨越发展。
  一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依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加强理论研究和宣讲教育。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二是筹备召开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总结第二次党代会以来改革发展成就与办学经验,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谋划和指导今后一个时期的改革与发展。
  三是分解落实“绿色建筑技术及其理论”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评估指标,举全校之力,集全校之智,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确保顺利通过项目验收。统筹博士授权单位申报条件建设。
  四是结合产教融合项目,以2018年本科教学大纲修订为抓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做好教学改革顶层设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五是强化建筑学、土木工程“一流学科”建设。统筹做好硕士学位点同行专家进校评估工作。
  六是按照“重用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思路,深入实施人才优先战略,引进学科带头人3-5名,招聘博士150名,显著提高博士化率。实现青年泰山学者零的突破。
  七是研究制定《岗位设置指导意见》《调整薪酬分配实施办法》和《人才评价指导意见》,建立人员岗位分类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稳步推进扩大院部办学自主权工作。
  八是加快新学生公寓、产教融合楼等项目建设,改善学生公寓配套条件,显著改善师生生活学习环境。
  九是主动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拓展办学资源和发展空间,积极探索异地办学和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
  十是明确年度惠民事项清单,挂牌督办、狠抓落实。提高教职工薪酬和福利水平。建立师生荣誉体系,显著增强师生获得感和荣誉感。
  (二)坚持以党的建设为引领,推进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要牢牢掌握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强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
  一是进一步强化党建主责主业。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强化“党委集体领导,个人分工负责”,加强党委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结合本职工作要求,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成果,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践行“四讲四有”。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干部双重组织生活会等制度,加强对制度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规范发展党员工作程序,逐步配备院(部)组织员。做好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突破项目结项总结,评选党建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持续开展二级单位党组织书记党建述职评议工作。
  二是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贯彻全国、全省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推动落实党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完善学校党委和基层党组织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探索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基层党组织书记抓思想政治工作述职制度。加强舆论宣传,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领导权和话语权,提高舆情应对的时效性有效性。强化各类文化阵地管理,制定《新闻宣传管理办法》《校园新媒体管理办法》。落实教育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本)》,力争获批全省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化形势与政策课改革,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
  三是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强化干部队伍建设统筹规划,配齐处级领导班子。完善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培养及成长跟踪管理机制,推进干部出国研修和挂职锻炼,探索校内挂职,开辟干部锻炼成长新渠道,增强八种本领,提升履职水平。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意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办法,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
  四是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体系,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深化警示教育,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认真履行“一岗双责”,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实施细则,密切关注“四风”新动向,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加大集中整治和通报曝光力度,持续释放执纪必严的强烈信号。加强对“风险防控调研面对面”的成果运用,防控和监管重点领域、关键部门、专项工作的廉政风险。完善反腐倡廉规章制度,提高监督执纪精准度。
  五是进一步加强安全稳定工作。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严格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健全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和处置机制。强化政保维稳措施,抓紧抓实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强化校园交通管理措施,进一步规范交通秩序。推动消防系统升级改造,健全完善消防责任体系。持续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综合整治,维护良好办学环境。
  六是进一步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对统战、群团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保持和强化民主党派、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支持民主党派组织建设,设立党派之家。鼓励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和专家学者为国计民生、学校发展建言献策,提高参政议政水平。筹备召开学校八届一次“双代会”,举办师生田径运动会。做好与山师二附中建大校区共建共管工作,解决好教职工适龄子女就近入学问题。深化共青团改革,完善“一心双环”共青团工作格局,筹备召开团代会。制定《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管理办法》,打造学生“第二成绩单”,力争在国家、省各类学术学科竞赛中取得更好成绩。满腔热情地为离退休老同志服好务,落实政治和生活待遇,定期召开情况通报会,开展文化养老活动。举办退休教师荣休仪式。
  七是进一步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梳理学校(学院、专业)发展历史脉络,组织开展建大学人、风物等文献档案的整理与研究。加强环境文化建设,完善“三馆两带一廊”校园文化格局,发挥好艺术馆展陈育人功能。强化文化精品活动建设,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持续推进文化塑院工作。丰富图书馆馆藏和文献资源,构建多层次数字资源体系。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创建档案服务文化品牌。编撰《山东建筑大学年鉴(2017)》。围绕“筑基”品牌,构建海右(人才交流)、营建(学术报告)、映雪(学生活动)、青椒(青年教师)等系列主题论坛。加强师生荣誉奖励体系建设,评选年度人物,营造人心思进、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三)坚持以内涵建设为主线,推进办学实力新提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要求。当前,我们要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和学科建设龙头地位,更新教育理念、聚焦内涵建设,整体推进教学科研工作上层次上水平。
  一是提高本科教育教学水平。落实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专业建设任务,细化年度建设目标,做好重点建设专业中期考评工作。组织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自查,开展专业评估,为迎接验收做好准备。修订课程和实验教学大纲,实施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专业分类管理,对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和新工科改革需要,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完善网络课程资源平台开发和应用。制定《本科专业评估(认证)实施方案》,建立校内本科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相结合的评估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专业率先参加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推行院(部)督导组跨学科专业听课制度,试点开展分类督导评价。推进产教融合项目建设,搭建项目实训教学体系。拓展实习实训项目,增设实习实训室和实践训练内容,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二是加强研究生教育和学位点建设。落实组织保障和配套支持,确保顺利通过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评估验收。以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审核基本条件为标准,做好统筹规划,凝练学科方向,制定建设方案,汇聚优质资源,逐年落实立项期内建设任务。加强学位点基本条件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开展学位点自评估工作。扩大研究生招生培养规模,力争招收全日制硕士600人、非全日制硕士160人、博士14人。完善博导、硕导年度招生资格审查制度。建立健全研究生推免的选拔标准和管理办法。积极培育和申报省级科技创新与实践成果奖。深化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合作,增设研究联合培养工作站。
  三是建设高水平人才和师资队伍。以培养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中青年学术骨干为重点,切实抓好人才发现、引进、培育和使用等环节,建立和完善服务人才工作体系。举办“海右青年学者论坛”,实施“海右学者计划”,构筑“创客空间”,遴选首批“海右学者”,搭建学术交流和人才引进平台。出台青年人才能力培养制度,逐步完善青年人才“夯实基础、骨干提升、拔尖培育”三阶段培养模式。制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建设政企研校教学团队。
  四是提升学科与平台建设水平。结合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和硕博授权点基本要求,制定实施学科分类建设计划,分类确定学科建设目标任务和投入,开展年度学科发展性评价。强化“绿色建筑”“土木结构防灾减灾”两个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完善运行管理机制,提高成果产出。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文社科基地(智库)布局,加大投入保障,建立以目标任务为导向的绩效考评机制。启动科研创新平台培育计划,聚焦重点、优势和特色领域,遴选培育1个国家级平台、2-3个省部级平台,提升平台创新能力和水平。
  五是提高科研产出和管理水平。加强科研项目申报组织,重点做好国家科技计划、国家基金、省基金、省重大重点科技计划、省社科规划项目的申报组织,全程指导和跟踪服务,构建教师、学院、学校三级审核机制,分解指标、传导压力,力争省部级以上项目立项数量和人均科研经费有较大幅度提升。完善项目结题预警机制,提高项目结题(验收)率。建立基于国家科技“五年计划”重大重点科研项目预研机制,主动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重点推动优质创新资源向绿色建筑、土木结构防灾减灾、智慧城市等重点领域集聚。加强专利申报组织,鼓励原始创新,推动成果转化。创新学报组稿和办刊模式,拓展高端稿源,提高学报学术影响力。
  六是加大招生就业工作力度。制定《专业(类)招生实施办法》和《招生工作管理办法》,提高招生录取规范化水平。开设个性化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室(坊),推进就业指导课改革,探索设立创新创业特色班,新增专业创客空间建设项目,启动精英培养计划。成立招生专家宣讲团,拍摄就业宣传片,加大招生就业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建筑类高校就业联盟等平台作用,举办校企(校校)合作论坛,推进就业市场资源共享。
  七是提高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水平。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推进网络思政新发展。扎实做好大学生国防教育、校规校纪教育和基础文明教育,牢守安全稳定底线。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建立优秀研究生帮扶学业困难学生体系。申报山东高校心理示范中心,拓展“心晴”教育,强化同伴自助,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加大辅导员队伍培养培训力度,健全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考评机制,完善考核评优办法。深入实施“精准资助”,完善励志强能平台。提升公寓管理服务育人水平,启动学生公寓会客厅二期建设,对学生宿舍进行维护维修,改善学生住宿环境。
  八是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拓宽中外合作办学专业领域,论证申报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道路桥梁、商科等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加强合作办学项目运行监管,制定项目管理办法。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高校的教育合作,开展多层次的校际互访和师生交流活动。鼓励广大教学科研人员进行国际学术合作,支持学院、教学科研团队组团出访。做好与国外合作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生工作。加强外国留学生培养体制建设,健全留学生管理制度。拓展与港澳台高校交流合作,新增1-3所合作高校。加强校友会、理事会工作,成立澳洲校友分会,完成济南、青岛等分会换届。
  九是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加强与地方政府、省市科协、协会联盟、行业企业的沟通协作,积极组织各级各类科技展览和成果推介。主动面向乡村振兴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尽快完善学校科技成果汇编推广目录,力争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所突破。依托校友校董企业家俱乐部,举办建筑行业总裁班。大力发展学历教育和注册师培训,打造“建筑类特色课程群”,争创更多经济和社会效益。支持设计院做大做强,推进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创新,打造社会服务品牌。
  (四)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内部治理上层次
  管理创新是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基础性工程。要深入落实《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坚持效率优先,推进依法办学,聚焦聚力改革,通过建章立制规范运行,通过强化责任狠抓落实,不断提高内部治理水平,激发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
  一是持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加强统筹调度,推进完成《山东建筑大学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有关任务。出台《岗位设置指导意见》《调整薪酬分配实施办法》《人才评价指导意见》等文件,实施岗位分级分类管理和评价,健全薪酬激励机制。完成首聘考核和续聘工作。开展“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检查。加强高教研究,编制《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体系(试行)》。围绕学校治理体系建设重点领域,坚持问题导向,探索设立高教研究校级课题,以理论创新带动管理创新。举办首届“高教讲坛”,组建高教研究智库,成立教学质量保障协同研究中心。
  二是着力增强资金保障能力。加大开源力度,深化项目对接,积极争取专项资金。统筹编制年度预算,发挥预算资金安排对保障重点工作和解决突出问题的统领作用。严格执行预算,重点监控财政专项预算执行,建设校内项目库,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加强会计核算,编制财务服务手册,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着手开发财务信息统计分析系统。开展内控专项审计,对重大专项进行重点跟踪审计,确保经济活动合法合规,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
  三是不断提高资产管理水平。规范固定资产管理,盘活经营性资产,调配闲置资产,做到物尽其用,充分发挥资产的使用效益。优化全校房屋资源配置,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重点解决人才引进、教师“工位”需求。论证做好和平校区闲置房产运营管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益。以规模、效益、投入、产出为依据,探索建立办学资源一体化配备模式。开展校内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情况专项调研,为综合调配和建立有偿使用机制奠定基础。规范政府采购管理体制,依法合规实施政府采购活动。加快推进和平校区存量土地的置换(开发)和新校区存量土地的合作开发利用。
  四是着力保障校园规范运行。持续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强化运行监管,健全后勤服务安全和质量监督体系。启动“双电源”“水平衡”等项目建设,实施校区内分区供暖改造。建成启用教学实验综合楼(二期),完成产教融合实训教学楼土建施工,加快推进新学生公寓建设,做好相关楼宇维修维护。强化和平校区服务保障工作。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方案,提高师生健康服务保障水平。探索建立建大幼儿园(新校分园)。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建设校内专网和视频会议系统。推进网络应用,加快公共服务、公共计算和深度数据分析平台建设,打造“智慧建大”。
  同志们,党的十九大吹响了新时代的号角,开启了新时代的征程,党的事业和国家发展进入了一个催人奋进的新时代。山东建筑大学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学校的发展基础、办学积淀、历史传承来看,我们有潜力更有实力,有信心更有决心,推动学校发展得更快、发展得更好!这是我们全体建大人面向新时代做出的庄严承诺!
  同志们,老师们、同学们,“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开创新时期学校工作新局面,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这需要我们聚力落实,坚持行动至上,强化跟踪问效,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确保各项工作善作善成。需要我们立足本职,人人参与,人人分享,做好优秀的自我,保持奋斗的姿态,在争先进位、比学赶超中为学校发展担一份责、尽一份力。
  同志们,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众志成城、勇担使命,励精图治、攻坚克难,撸起袖子加油干,聚精会神谋发展,为开创新时期学校工作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