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往新农村的老火车

——铁路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期次:第11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建华   查看:14

山东建筑大学姜波和金文妍老师作为大陆工业遗产研究代表受邀参加台湾举办的国际工业遗产2012年年会,这也是国际工业遗产委员会第一次在亚洲举办年会。

2018年4月21日,“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铁路建筑遗产研究基地”正式挂牌落户我校。

2015年4月,姜波和慕启鹏与民盟山东省委主委济南政协副主席崔大庸一起调研胶济铁路张博支线博山站。

  2017年盛夏,雨后,胶东农村绿意幽深的乡间小路上,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师慕启鹏茫然四顾,一筹莫展。趁着学校放暑假,他带着学生团队对胶济铁路做全面摸底的田野调查,根据地图位置怎么也找不到台上站,沿着小路继续搜寻,快到村口了,车轮却陷进了泥泞的水洼里,三个人都推不出来。他只好等着路过的老乡救援,头顶的铁路桥上,一列列动车呼啸而过。
  几个老乡帮忙把车挖出来,好奇地问他来这么偏的地方干啥。慕启鹏说明来意,顺便询问台上站的去处。老汉一脸好笑,指指他的车轮下:“那不就是原先车站的地方么,早没啦。”“十来年前出了村就能赶火车,现在得想法儿先到二十里外潍坊的一个村儿,才能坐上火车进城。”
  乡村振兴——铁路工业遗产的历史机遇
  国家产业升级如火如荼,迅猛发展的高铁逐渐取代了绿皮火车,那些见证文化交流与融合、为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铁路工业建筑物和建筑群也在逐渐消失。胶济铁路是山东境内第一条铁路,曾经极大促进了山东的经济发展和商业繁荣,青岛这座城市更是由此而兴起。如今,已被列入2018年1月27日颁布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
  济南至青岛的高铁,沿途只有潍坊、淄博等寥寥几个站点,而原来的胶济铁路站点多达60多个,虽然慢,但每站必至,给沿途乡村出行带来了便利。国内其他地方的老铁路,情况也大致如此。交通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火车越来越快,偏僻乡村的出行却越来越慢,动辄火车倒汽车,汽车倒摩托车才能回到家,而老铁路变成了被荒废的工业遗产。
  当乡村振兴变成国家战略,一个普遍的观点是乡村振兴要与旅游、农家乐和电子商务进一步结合,但山东建筑大学铁路工业遗产研究团队却把主意打到了铁路工业遗产上。
  留德多年的海归博士慕启鹏,亲眼看到欧洲许多国家,把火车直接开到了村里,带动了人口的流动和城镇的繁荣。“把老铁路维护维护,让小站都活起来,像公交车一样开到村口,和铁路主干线驳接起来,比公交驳接方便很多。可以只拉两三节车厢,一小时一趟。”“只有交通便利了,乡村才有可能振兴,不然怎么可能发展?别人来不了,他也出不去。交通是最基本的,其它观光旅游什么的都是锦上添花。这就是铁路工业遗产对乡村振兴的意义。”
  团队负责人是山东建筑大学姜波教授,多年从事遗产保护研究,曾经从推土机前抢救出多处济南建筑遗产,是这个领域很有影响的权威专家。姜波也早就看到铁路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要性。“铁路是工业革命的基石,近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引导因素,地位太重要了。其他工业遗产,比如某个厂区,只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铁路工业遗产很特殊,线路遍布全国,能带动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包括农业。”
  八年前,这个团队刚开始从事铁路工业遗产的研究,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会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刘伯英就注意到了他们。作为这个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刘伯英慧眼识英,一直关注和高度认可这个团队的研究工作,并全方位支持,最终促成了“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铁路建筑遗产研究基地”落户山东建筑大学。在众多工业遗产分支中,铁路工业遗产率先成立了研究基地。刘伯英对基地的布局是有考量的,“火车是从过去开向未来,架起城市与乡村的纽带。首先建立这个研究基地,是想以铁路工业遗产研究为先导,引领带动其他类别工业遗产的研究。”“建立研究基地的条件也比较成熟,山东建筑大学的研究虽然不是最早的,但团队配合很好,近年来异军突起,成长最快,后劲很足,成果丰厚,相关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基地的成立也会助力他们后期的研究,值得期待。”
  新旧动能转换——铁路工业遗产的天生使命
  4月21日,“首届中国铁路遗产专题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铁路建筑遗产研究基地’挂牌仪式”在山东建筑大学举行,主题是“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的铁路工业遗产保护”。群贤毕至,研究中东铁路、唐胥铁路、滇越铁路、滇缅铁路的专家学者云集济南,工业遗产相关的四个国家级学术机构系数参加,规格之高前所未有,被媒体称为“华山论剑”。
  本来想办成一个“小而精”的学术研讨,结果规模一扩再扩。研究团队成员、建筑城规学院教师金文妍参加了会议筹备工作,笑言当时有点“招架不住了。”“不停地有人联系我们要自费参加,或者希望旁听。要求发言的专家也一加再加,一个下午就安排了10场主题发言,太密集了。”
  “这么多人来参加,可见大家对我们这个工作的支持和期待。”姜波说:“这一方面是因为铁路遗产作为工业遗产的一个分支,本身就具有交叉融合的特性,涉及建筑历史、遗产保护等多个专业,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紧跟热点,及时必要。”
  这个“热点”是什么?在团队成员、建筑城规学院建筑设计教研室主任江海涛看来,这么多人关注这次研讨会,当然是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大势有关。“工业遗产的研究不是以保护为主,是以再利用为主,是基于再利用的保护,为旧的东西植入新的功能,延续寿命,所以工业遗产保护天生做的就是新旧动能转换的事儿。它不像其它行业,进行新旧动能转换可能还需要产业转型。”
  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黄元在大会讲话中说,“新旧动能转换,不仅要发展新动能,还要盘活旧动能。旧的东西不一定要拆掉,它原有的功能还可以换个思路继续利用,转换的是思路。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对于盘活旧动能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国有丰富的铁路文化遗产,如何让他们在新时代继续发挥作用,是一个很重大的课题。
  工业遗产是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是保持城市特色和传承城市历史的重要内容,是城市发展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和发展空间,是城市的“乡愁”。
  如何让被废弃的工业遗产重新融入城市空间,破除“新”与“旧”之间的壁垒,边保护边利用,让旧动能焕发出新的生机,是工业遗产研究者和城市规划者共同的课题。而工业遗产研究者的使命,首先是做好前期调研和价值认定工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后程发力打好基础、积聚能量。
  天降大任——铁路工业遗产研究基地的来龙去脉
  这个全国唯一的铁路工业遗产研究基地最终落户山建大这样一个地方院校,源于学校对铁路工业遗产的重视和紧密关联。学校里的火车餐厅和铁路文化展馆,已经成为“观光景点”,吸引着市民慕名而来。早在1987年,山东建筑大学的张润武教授就曾经对济南的铁路建筑进行过调查。随后,中国进入了大建设大发展时期,但学校对于工业遗产的关注却从未停止。1998年,姜波和清华大学董晓晶共同进行了铁路站房调查。2002年,姜波又完成了坊子煤矿调研,两年后他指导学生完成了淄博煤矿调研。2008年山东建筑大学又与同济大学合作,完成了山东省运河沿岸的工业遗产普查。尤其是最近两年,研究团队行程5000公里,调研了80多处遗产,走访了100多位亲历者,最终完成了胶济铁路工业遗产普查工作,为后续利用和开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同时,学校还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人才培养和引进,逐渐形成了一只有特色的研究队伍。其中江海涛主要专注于山东省“小三线”工业遗产的研究,慕启鹏的研究方向是建筑遗产保护,金文妍重点关注全省的工业遗产调查和遗产的修复再利用。年龄从“60后”到“80后”,兼具经验和朝气,形成一种紧密合作的互补关系。
  刘伯英对研究基地的远景寄予厚望,希望打造成中国铁路遗产研究的平台,联系各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配合国家战略,在保护的同时挖掘出铁路工业遗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我们希望基地挂牌以后,能够成为国内铁路工业遗产研究的交流和信息汇聚之地,为大家的研究服务。”姜波有些感慨,“我们要努力配合山东省的新旧动能转换工作,加强老铁路的调研,搜集各种资料,任重道远,很多工作还没开始做,足够我们做到退休了。”
  “铁路工业遗产的调查研究,最终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山东建筑大学校长靳奉祥认为,“走出象牙塔,让学术成果作为一种公共资源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于国家乡村振兴的大战略,着力于山东省的新旧动能转换,创造价值才是高校和学者的责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