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驱动学科协同发展

期次:第21期    作者:□科技处   查看:12

  自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国家教育、科技发展战略,以《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党的建设为保障,推进质量提升、学科引领、人才建设、管理创新、文化塑校“五大工程”,学校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协同创新卓有成效,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为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一、完善科研创新平台,提升科研成果产出
  学校建设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2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3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7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6个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山东省高等学校新型智库、1个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八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级项目198项,省部级项目993项,横向项目1520项,先后实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零的突破,年度科技活动经费突破亿元。
  八年来,学校获得专利授权941项,发表学术论文8887篇,出版专著教材294部,“建筑物移位改造工程新技术及应用”获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美国的南中国海政策:历史与现实”获201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科技和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53项。
  二、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体制改革
  学校着力围绕科学前沿、科教结合、产教融合的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体系,着重构建促进学科、平台、项目、团队、人才协调发展的科技管理政策体系;改革完善科研管理和考核评价制度,建立以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研分类评价体系,用制度建设保障学校科技工作的快速持续发展。尤其是“十三五”以来,统筹协调以管理创新促进科技创新,围绕学术组织建设和学术规范,制定出台《山东建筑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山东建筑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及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等学术制度,并组建了相应的学术机构;围绕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定出台《山东建筑大学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山东建筑大学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试行)》《山东建筑大学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试行)》等管理文件,明确并突出了项目负责人制,强化了涵盖科研项目申请、立项、实施、审计全过程管理、督查和项目资金激励引导作用;围绕科研绩效奖励,制定出台《山东建筑大学学科与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提升了科研成果产出和成果转化激励作用。
  三、发挥学科特色优势,积极争取重大项目
  学校立足优势学科特色,着眼国家战略和科技前沿,紧密结合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以及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通过重大需求分析、顶层战略谋划、提前跟踪培育、跨学院整合力量、申报全程服务等有效措施,发挥“长江学者”“千人计划”“泰山学者”为首席专家的科研团队作用,积极整合校内外相关优质资源,大力推进研究合作与协同创新,组织参与国家和地方各类重大科技发展规划、重大科技项目的指南编制和可研论证工作,加大了与校外合作单位紧密合作的力度,提升了学校跨学科、跨学院、跨单位联合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
  “十二五”以来,通过跟跑跟进对接国家重大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城市社区能源利用优化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管廊内部多灾种耦合事故致灾演化机理与模拟仿真技术研究”“既有居住建筑综合防灾改造与寿命提升关键技术研究”等10个项目,获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经过多年积累和不懈努力,实现了我校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课题突破,“城镇群重大基础设施空间规划关键技术研究”获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中国—美国—东盟三边关系互动视阈下南海问题的疏解路径与管控方略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净水产品中涉水材料的关键性能检测和安全评价技术研究”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立项,“底泥重金属污染治理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获批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省厅会商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
  四、聚集创新要素资源,大力推进协同创新
  学校以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为契机,按照国家急需、省内一流要求,遵循“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原则,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探索适应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通过政策和项目引导,大力推进协同创新。
  围绕学校绿色建筑、土木工程、控制工程、交通工程、信息和测绘科学等优势学科领域,通过顶层设计,突出特色,先后建设获批面向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山东省“绿色建筑”“土木结构防灾减灾”协同创新中心,积极推进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智慧城市”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不断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在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任务和需求为牵引的人事管理制度、“寓教于研、寓教于产”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质量与贡献为依据的考评机制、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等协同创新机制,集聚和培养了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有效推进建设了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国内外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
  八年来,学校积极推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主承办了“第十届国际供暖通风及空调大会”“国际绿色供热技术学术会议”“第二届亚洲可持续校园国际会议”等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主承办了泰山学者论坛、山东社科论坛等各类学术论坛、专家学术报告和讲座1000余场次。
  五、围绕地方产业需求,促进科技经济结合
  学校紧紧围绕山东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发挥学科与人才优势,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度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2011年,实施了《山东建筑大学服务山东建设事业行动方案》,2018年,实施了《全面对接和融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方案》。
  学校先后与烟台市、东营市、济南市历城区、莱州市、新泰市、临朐县、沂南县、宁津县等多个地市县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校地战略交流合作;与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山东省地震局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共同促进城乡建设和防灾减灾事业发展;立足于企业技术需求,与山东省城建工程集团、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济南万科、烟建集团、青岛建筑设计院等大型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科研开发、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实质性的深度合作。
  学校大量科研成果实现技术转化和产业推广,一批授权发明专利实现转让服务企业发展,一批研究成果转化为国家和行业规范标准。“建筑移位改造工程新技术”,在山东、广州、大连和上海等地推广应用,成功完成了66项建筑移位工程(其中历史建筑22项);“入湖河口水体生态修复与水质改善关键技术”,构建了入湖河口水质安全保障技术体系,为产业聚集区水污染防治提供科技支撑;依托土木建筑学科群优势,承担并参与了济南长清大学科技园、奥体中心等百余项大型工程的项目管理和咨询论证,完成世博会山东馆、全运会自行车馆、中国足球篮球学院等重点项目的规划设计,荣获“山东省企校合作先进单位”称号。
  六、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加快学科协同发展
  学校坚持将学科方向、学术队伍、科学研究、科研平台、人才培养、学科制度等融于一体开展综合性建设,不断探索学科建设新机制。以“科学和工程技术(社会现实)问题”为导向,以任务目标和评估考核为约束,改革完善科技(社科)平台、学术机构的设置、培育和建设机制,提升建设效率和作用发挥;以建设高水平优势学科和优势学科方向为引领,带动并强化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学校学科建设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经过近八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学校新增“绿色建筑技术及其理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获批“建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筑学”“土木工程”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六个学科进入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榜单,建筑学、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学进入全国前40%,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进入全国前70%。
  展望未来,学校将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契机,紧密结合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发展战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积极推进从战略高度抢抓发展机遇,科学论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深化科技深度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持续改革完善科技管理模式和科研评价体系,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创新发展,培育交叉学科增长点,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多学科建设,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注重协同创新,用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学科建设内涵发展,为学校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不懈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