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行道》观影解药

期次:第22期    作者:□建筑城规学院 周琮   查看:8




  好多天前,听闻有个谈话节目叫《丹行道》,是有关王珞丹采访几位国内明星建筑师的,于是不假思索地转发了朋友圈,但其实直到写这篇东西之前才简单看了几个片段。
  转发是因为:关键词吸引我——王珞丹是我喜欢的女星,虽然没看过她任何一部作品。几位被采访的建筑师的房子我都很喜欢,虽然对建筑师本人毫不了解。这说明,我至少不会因为采访人和被采访人对这个节目有什么偏见。而一直不想看,是因为,我觉得自带巨大流量的行外人(娱乐明星)对于建筑界的访谈,这样一种碰撞,应该是一个非常棒的主意,有多棒呢?棒到我根本不相信他们能拍好。
  反倒是,我却看了几篇建筑人评论这个节目的文章,其中观点多是对这个节目的不屑一顾和自作清高。那么,是不是这个节目就不值得一看呢?恰恰相反!我认为,可以一看,但尽量要在这篇东西的指导之下观影,否则有可能会中毒。
  是的,在看过一些片段后,我更确信了这个节目是有毒的。而我觉得人思想的成长,主要不是依赖那些有营养、正能量的东西喂养,而恰恰是批判性地接触有毒的东西并产生抗体的过程中构建起来的。金庸小说里就多有这样的描写,比如段誉是因为误吞了莽牯朱蛤而变得百毒不侵,郭靖因为吸了梁子翁的蟒蛇血而内力大增。可见这样一种成长观也并非我独特观点。所以我这篇解药就显得特别重要,如果没有解药,你非但不会产生抗体,反而有可能会被毒物同化。
  那么,此片毒在何处呢?且听我细细分解。
  首先,我觉得这不能算一个谈话节目,虽然他们是谈话的形式。何为谈话节目呢?谈话节目应该具备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之间的一种张力,这种张力是来自于采访人具有挑战性的问话,这种挑战性必须逼迫被采访者卸下银幕话语格式,说出真实的观点。或者真实观点并没有被逼出来,但这种逼迫的方向已经足以让观者产生自己的思考。这才是谈话节目的价值。比如,柴静的《新闻调查》是这样的节目。而《丹行道》的所谓访谈,其实是一种“你捧我逗”“一唱一和”“夫唱妇随”。那这就变成了一种表演而已。会让观者对节目中的观点缺乏思考,而只是阅读。
  其次,我们需要搞清楚“建筑”和“房子”的区别,“明星建筑师”、“建筑师”的区别。分清这些概念,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所有建筑学习中遇到的困扰和争论。“房子”是需要满足基本使用功能,也就是所谓坚固,实用,美观,能够为人遮风避雨免受自然力侵害的庇护所。“建筑”则具有更高的价值,有时候为了实现这种更高的价值,往往是需要浪费和牺牲使用功能的。所以,有些优秀的学生作业允不允许出现一些基本使用上的问题呢?我认为如果它更像是一个建筑的话,是可以被允许的。相似的,“明星建筑师”是“建筑师”中极少数,有他存在的积极意义,但不等同于建筑师群体。明星建筑师更多的是借建筑作品文以载道,表达一定的观点和研究性。而形式上,设计者和设计作品又必须具备包装特点,甚至在设计过程中就得渗透这样的想法。最后形成“明星建筑师”独有的风格属性和商标。设计作品是明星建筑师思想和身体在现实世界中的外化。
  早期纸媒的时候,人的阅读深度充分,明星建筑师尚能够以自己的观点立门派。比如早期都市实践、刘家琨、早期大舍、标准营造等,都有自己鲜明的观点伴随作品。而到了移动端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且广,读者阅读深度不足,往往要成为明星,作品的易读性就特别重要,其实更多的是颜值。一方面,使得更多有作品的建筑师得以崭露头角成为明星,另一方面,也使明星建筑师作品背后的观点被人忽视。但这很符合娱乐传播的特点,有趣,易读,有颜值,有话题。
  于是,作为娱乐界文艺女青年代表的王珞丹来收割明星建筑界了。好看的脸,好看的建筑加一些建筑师有趣的描述,这足以成为一个娱乐节目。其实对于这样一档大家视线聚焦的界内外人士的对话,我是希望看到一个城市人对城市和建筑问题的追问和共同思考。而这个节目其实是小文青对于那些小众的,不能代表社会普遍现实的房子(但不是没有价值)的关注。格局就小得多。
  但,这样一档节目,不管制片人和各方参与者的目的是什么,但客观上肯定促成了普通人对于建筑的关注。即使这种关注不太真实和比较片面,但仍然是很有意义的。建筑师终于有机会超越纸面,以娱乐明星般的能量发声。建筑设计从业当中,建筑师最大的痛苦除了加班就是鸡同鸭讲。如果普通人都开始关注建筑,了解建筑,那建筑师也就更好做了。建筑师继续自作清高,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作为服务业的建筑设计,服务者和被服务者之间的嫌隙只会越来越大。在此,为王珞丹点赞,为片中的建筑师点赞。但是我们,万不可仅仅把它当做一档娱乐节目来看,驴皮影背后的东西才更加应该被关注到。
  如果,你有耐心读完这段冗长的文字,喝了这杯解药,那么,请放心观看《丹行道》,你可能会收获不少,至少了解一些建筑作品和建筑师。让我们的生活中更多的谈到建筑,而不是游戏和娱乐,难道不是更好么?
(转自山建海右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