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 己 亦 育 人

——记建筑城规学院教师姜芊孜

期次:第12期    作者:□学生记者 刘希贤 赵月   查看:13




  采访那天,我们第一次见到了建筑城规学院姜芊孜老师。她一来就打破了我们对她的猜想,就像一位亲切的朋友,不仅为我们点了一份可口的甜点,还主动打开话题,缓解我们初次采访的紧张心情。
  2005年,姜芊孜高考失利,没有考上北大,被山东建筑大学景观专业录取。当时选择专业的初衷也很朴实,因为“风景园林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专业,适合女孩子学,虽然在当时属于小众专业,但发展前景不错。”她的大学生活很努力,为了参加英语口语大赛,经常早早起床去小树林里读英语;没有课的时候,一头扎进图书馆的资料室看作品集、描图练手绘。功夫不负有心人,本科阶段她的专业成绩与综合测评均排名第一。
  2005年也是北大招收景观专业研究生的第一年,在入大学前,她就暗暗种下“北大梦”。考研的过程和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辛苦、苦涩、迷茫、自我怀疑一样也没有落下。“信心比金子还重要,”这句话成了她的座右铭,每天鼓励自己,肯定自己,给予自己正面的反馈,信心陪着她熬过了考研的日子,也一直存留在她之后的生活中。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由于姜芊孜读大学期间基础扎实,最终圆了北大梦。
  北大是一个群英荟萃的地方。她读研究生的第一课就是导师批判他们从小到大在思维和学习上的陋习,上完课后同学们都感觉自己一无是处。研究生时期参与的南头古镇调研项目是她难以遗忘的经历。在贴面楼、握手楼密布的古镇上,社会问题层层暴露,不加掩饰地曝光在阳光下。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在喧哗的麻将摊边上讨论特别形而上的东西”。我们是活在真实的场景和世界中的人,不能让自己的专业与现实脱离,它来自现实,更要归于现实。“北大硕博阶段的教育给我最大的冲击是很多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不管是学生时代每个阶段的学习还是现在的教学工作,她都习惯经常自我反思,反思是经验的积累,是错误的显露,反思才能让人更快地进步。
  博士毕业后,姜芊孜回到建大建筑城规学院,在风景园林教研室任教。既要处理好教学科研工作,又要承担学生们的设计课、理论课、毕业设计等教学课程。身为年轻教师的她平时压力就不小,最近,她又积极参加了山东省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为了这个比赛她要花时间培训练习,自我成长和引导学生成长并行,她忙得不可开交。
  前段时间,姜芊孜为研究生上课,给一名学生提出方案中所出现的问题,可那位同学并不接受,甚至与她产生正面的拒绝态度,这让她非常苦恼和难过,站在那位同学的角度上反思过一遍又一遍。“我现在也在尝试反思,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沟通方式,跟学生去交流会更有效,就是最好是能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即“教学相长”:我从你们身上学的东西,你也能从我这里得到一些。”“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关键是让大家学会或者说对这个东西产生兴趣,或者是掌握一套自主学习的方法。哪怕你将来就是学完这个课已经完全忘了,然后你也知道怎么样去再捡起来,我应该从哪个角度去理解这个东西。”
  姜芊孜喜欢自己的工作,无论是学术科研还是教学领域,她都投入了全身心的热爱。在她看来,从育人的角度出发,教学甚至比科研还要重要。“教学是通过课堂来教育、感染学生的,无论是思想的传播,还是道德水平上的感化,都是教学来完成的,你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并且要让他们觉得有所收获。”但是,在科研领域里,“学术研究可以与教学相辅相成,把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之中,使同学们掌握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学术研究水平也会推动教学水平的提高。”
  除了讲师这一身份之外,她更重要的一个身份是学者。姜芊孜认为,学者,就是学习的人,学习的人就要不断地从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新的观点,产生新的知识,为整个科学界负责,在这之中,奉献自己的一点力量,从而实现自己对教师价值的体现。“我还能做些什么?稳扎稳打,提升自己的价值。”这是她对自己的要求,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希望。
  在姜芊孜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努力进取、甘于奉献、“眼中有人,心中有社会”的优秀教师。希望她身上的光和热能够感染更多人,桃李不言自芬芳。